7月的江汉平原,蝉鸣把午后拖得漫长。下湾村村委会门前的操场上,11岁的小雨正蹲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盯着她的太阳能小车在赛道上长驱直入——车身上粘着用麦秸秆做的“翅膀”,这是她给“阳光号”设计的“秘密武器”。就在几天前,她还是个总躲在角落里刷短视频的女孩,而此刻,她身旁围坐着十几个孩子,手里攥着齿轮、电路板和彩笔,为即将开始的太阳能小车竞速比赛做最后调试。这场由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大学晨曦七彩假期支教团队发起的游戏化课程,正在用最朴素的实体道具,对抗着智能手机对乡村孩子的“数字殖民”。
当手机成瘾遇上“会跑的教具”
“刚来的时候,30多个孩子里有10多个下课就抱着手机。”支教队员小刘翻出开班第一天的照片:昏暗的教室里,几个男孩蜷缩在课桌椅间,屏幕蓝光映着他们麻木的脸。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更令人心惊:暑假期间,村里10-16岁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时长超过6小时,部分孩子甚至出现视力骤降、情绪暴躁等症状。
“我们不能粗暴没收手机,得给他们一个‘离开屏幕的理由’。”团队经过三天走访,决定用“可触摸的成就感”对抗虚拟世界的即时刺激。他们从宿舍搬来3箱教具:太阳能小车套件、直升机模型散件、化学实验礼盒,还有200多个写着“任务卡”的牛皮纸袋——这些“硬核玩具”,即将成为打开孩子们好奇心的钥匙。
第一堂科学课上,当支教老师把太阳能板连接到小车马达,原本四处张望的小宇突然抬起头:“老师,这车不用电池就能跑?”当阳光照射下的小车“嗖”地窜出半米,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之后的课堂中,孩子们通过观看支教团队精心挑选的科普视频,了解了更多“生活中的科学”,更是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激发了对于科学、自然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孩子们日均手机使用时长从6.2小时降至2.1小时,85%的孩子表示“更喜欢在外面玩教具。支教老师发现,孩子们开始主动和爷爷奶奶分享“课堂成果”——阿木把直升机模型送给了照顾他的奶奶,说:“奶奶,这是我造的‘飞机’,以后带你飞到全国各地去玩!”
这不是一场“拯救网瘾少年”的悲情故事,而是一群年轻人用教育智慧,帮乡村孩子找回“触摸世界”的权利。当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直升机模型在操场盘旋,我们突然明白:对抗数字沉迷的最好方式,不是禁止,而是给孩子一个比屏幕更有趣的“真实世界”。
作者: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李旻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