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走入大众视野。在数字浪潮席卷乡村的今天,短视频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激活乡村振兴活力的新引擎,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为探究新农人短视频赋能乡村文旅发展的核心命题,2025年4月10日至1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围绕“新农人”短视频赋能乡村文旅发展的创新实践展开专题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团队为当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和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担当。
调研首日,实践团队与桃源村党总支书记殷修勇、村委会主任汪洋及广水市政府干部刘见文展开座谈。殷修勇介绍,桃源村依托千年古村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短视频推广特色旅游,但“流量”与“留量”的失衡成为发展痛点。“游客因短视频慕名而来,却因配套设施不足、体验单一而难成回头客。”汪洋补充道。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访村民、民宿经营者和短视频从业者,发现当地面临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传统工艺与民俗活动逐渐失传、文旅产业模式单一,缺乏深度开发、青年人才外流导致数字化运营能力不足等可持续化问题。对于桃源村如今的“衰落”,一位“生于桃源,长于桃源”年逾七旬的非遗传承人感慨:“年轻人不愿学陶艺,老手艺怕是要带进棺材。”这些声音让团队意识到,乡村振兴亟需创新载体留住文化根脉,更需要培养“既懂乡村又懂流量”的新农人。
团队在实地走访中发现,桃源村的文旅资源并非贫瘠。不仅有“年逾百岁”的柿树谷、错落有致的茶树等自然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这样珍稀的人文景点。在产业方面,该地的万亩生态茶园,却因品牌建设滞后未能形成合力而无法发挥经济效能。
在“新农人”殷修刚的黄桃基地,团队调研有了突破口。殷修刚通过短视频记录黄桃种植全过程,吸引数千粉丝在线预订,年销售额增长30%。但他坦言:“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我们需要专业团队帮助设计IP、串联资源。”这一诉求激发了团队的构想:以“桃源秘境”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文旅线路,将古村、茶园、非遗体验融入短视频叙事,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闭环。
在为时五天的调研中,团队为桃源村提出三大建议:一是建立文化数字化档案,利用短视频抢救性记录非遗技艺;二是搭建“新农人”培训平台,培育本土直播人才;三是打造全域旅游IP,通过内容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充实的调研结束后,指导老师总结道:“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激发内生动力。”当青年学子用数字技术解码乡土中国,这场的实践,不仅为桃源村打开了振兴新窗口,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数字为纽带深耕研究,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曹云 陈安琪)